無法接納孩子的哭鬧,你有其他選擇
在教師研習裡,一位老師以媽媽的身份提問:家中年幼的孩子在公開場合動輒哭鬧不休,她可以接納,只是……。
我不相信她接納了,如果接納了,就無須提問,也沒有「只是」。但這位媽媽太苦,我還是讓她說完,再與她對話,也讓其他人加入我們的對話。
「接納」是個太容易讓人誤會的詞。媽媽說完孩子的情形與自己想問的問題後,我在對話中核對她的感受,她有難過、生氣、焦慮等等……。真正的接納,是沒有這些感受的,這些感受正是對情境的抗拒。
我又問媽媽,面對孩子的哭鬧不休,她會對孩子循循善誘,目的是什麼呢?她說,是想讓孩子別再哭鬧了。
這更不是接納了。真心的接納,是無條件地陪伴孩子,接納孩子的本然。
但我不是要這位媽媽接納。要接納孩子在公開場合動輒一哭就是半小時、一小時,太難了,我問現場其他200人,有多少人能接納呢?只有4、5位舉手。
我說,要是我,我也無法接納。
現場有兩位媽媽分享了自身經驗,其中一位提到:她的兩個孩子也都善哭,當年面對老大,她的目的也是希望別再哭了,如今面對老二,她是真心接納孩子的眼淚,讓她驚訝的是,只因為她心態的改變,兩個孩子的反應與發展便截然不同。但這條路,她也走得好久,好辛苦……。
又是一位辛苦的媽媽呀。
要是我的孩子也是類似情形,我也無法完全接納,我也會有情緒,但我能接納自己的無法接納,我能接納自己有各種情緒。
一開始提問的媽媽,自然希望從我這裡得到處理孩子問題的方法。只是,我與人對話,很少給方法,因為我可能沒有方法可給,或者我的方法未必適合別人。其實這位媽媽自己也說了,她也運用過坊間親子教養書提供的方法,無效。
因此,我能回饋這位媽媽的是:除了向外尋找處理孩子問題的方法,更重要的是回到自己的內在,她先能覺察、應對自己的情緒,才有可能應對孩子的問題。
「我這樣回答你,妳有失望嗎?」
媽媽笑了,現場其他人也笑了。
我是真心可以接納別人對我的失望,我也能接納自己幫不了任何忙,因為我只是個人,而且是個平凡人。
我不相信她接納了,如果接納了,就無須提問,也沒有「只是」。但這位媽媽太苦,我還是讓她說完,再與她對話,也讓其他人加入我們的對話。
「接納」是個太容易讓人誤會的詞。媽媽說完孩子的情形與自己想問的問題後,我在對話中核對她的感受,她有難過、生氣、焦慮等等……。真正的接納,是沒有這些感受的,這些感受正是對情境的抗拒。
我又問媽媽,面對孩子的哭鬧不休,她會對孩子循循善誘,目的是什麼呢?她說,是想讓孩子別再哭鬧了。
這更不是接納了。真心的接納,是無條件地陪伴孩子,接納孩子的本然。
但我不是要這位媽媽接納。要接納孩子在公開場合動輒一哭就是半小時、一小時,太難了,我問現場其他200人,有多少人能接納呢?只有4、5位舉手。
我說,要是我,我也無法接納。
現場有兩位媽媽分享了自身經驗,其中一位提到:她的兩個孩子也都善哭,當年面對老大,她的目的也是希望別再哭了,如今面對老二,她是真心接納孩子的眼淚,讓她驚訝的是,只因為她心態的改變,兩個孩子的反應與發展便截然不同。但這條路,她也走得好久,好辛苦……。
又是一位辛苦的媽媽呀。
要是我的孩子也是類似情形,我也無法完全接納,我也會有情緒,但我能接納自己的無法接納,我能接納自己有各種情緒。
一開始提問的媽媽,自然希望從我這裡得到處理孩子問題的方法。只是,我與人對話,很少給方法,因為我可能沒有方法可給,或者我的方法未必適合別人。其實這位媽媽自己也說了,她也運用過坊間親子教養書提供的方法,無效。
因此,我能回饋這位媽媽的是:除了向外尋找處理孩子問題的方法,更重要的是回到自己的內在,她先能覺察、應對自己的情緒,才有可能應對孩子的問題。
「我這樣回答你,妳有失望嗎?」
媽媽笑了,現場其他人也笑了。
我是真心可以接納別人對我的失望,我也能接納自己幫不了任何忙,因為我只是個人,而且是個平凡人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