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教養之路上的曙光

我在許多教師研習裡,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:老師們問我的問題,時常與學生無涉,而與自己家裡的小孩有關。這可能也是那麼多老師會來參加的原因吧,他們不只是老師,還是家長。

昨天的研習裡,有位自身也是媽媽的老師問我:「要如何讓孩子說出真心話呢?」我反問她:「是什麼讓孩子不願意說出真心話呢?」她想了一下:「我會對他說教。」我笑說:「這不就是答案了嗎?」

這大概是對話最有意思的地方:對話不是給對方答案,而是帶出覺知。因為適合每個人的答案不同,對另一個媽媽來說,很可能她不常說教,但是常指責孩子,那麼,她的答案就不是放下說教,而是放下指責,孩子才願意說出真心話。

因此,在與人對話時,我常沒有答案能給對方,或者我雖有我的判斷與答案,也不輕易說出來,因為對方自有答案,只是由於各種原因,答案被遮蔽了。對話,是與對方一起清空遮蔽物,找出對方自己的答案,那才是最適合他的。

昨天,另一位也是媽媽的老師,在與我對話後,說了一聲:「我好像看到曙光了。」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在前天的貼文裡,引用到朋友的那句話:「我們是一群很苦的媽媽,想要愛孩子,就是不知如何是好。」

眼前這群也是家長的老師們也不容易呀,他們或許對學生很有一套,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,或者在班上與家裡都遭遇挫折,而「老師」這個角色又將他們框架住了:身為老師,我怎麼連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呢?

這群具有教師身份的家長也很苦,所以他們才會放下大好的暑假,出現在這裡。

他們想找到曙光。

而曙光不假外求,就在每個人身上。我們要學、要做的其實是往內看,而不是向外看。但我們從小學到的都是向外看的方式,我們對外太空的瞭解,甚至多過對自己的認識。大人不認識自己,自然無法瞭解孩子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

  • 荒廢的果園,溫暖的連結25/01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原生家庭沒給我的,我可以自己創造22/12/2021 - 0 Comments
  • 閱讀托勒的兩本圖文書07/02/2015 - 0 Comments
  • 與「學以致愛」合作的九場線上讀書會28/05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父親的舊手表11/06/2022 - 1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