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兒倒掉了媽媽準備的午餐
有次吃飯,朋友點了一道主餐,上菜後,份量太多了,她問我要不要吃一些?我婉拒了,因為我不吃炸的。她點的飲料上來後,似乎與她的期待不同,她問我要不要喝?我婉拒了,因為我只喝自己帶的。
用餐閒聊之際,我發現她逐漸將主餐吃光了,接著開始喝起飲料。我很驚訝,心中有個猜測,向她核對:「妳是不是有個規條:食物一定要吃完?」她笑說是。我又想起她有個小六女兒:「妳也會這樣要求女兒嗎?」她一邊點頭:「以前會。」一邊告訴我——
她買了一個大水壺,每天裝滿開水,讓女兒帶到學校喝完。前陣子,女兒的老師告訴她,她女兒回家前,會將水壺裡的水倒掉。她詢問女兒,女兒不僅承認這一條,還主動招供另一條:她也將媽媽為她準備的豐盛午餐倒掉了。
這位媽媽很了不起,她意識到,適合她的規條,不見得適合女兒。因此,她不僅沒有責罵女兒,還主動鬆動了這個規條,讓女兒有權決定自己要喝多少水、吃多少食物。畢竟,身體的感受是孩子的,大人若將自己的規條強加在孩子身上,不僅會讓孩子遠離大人,更會讓孩子遠離自己(的感受)。
事實上,也是因為媽媽早已不再責罵女兒,女兒才願意主動承認倒掉午餐的事。我深深讚嘆這位朋友的改變,她以前不是這樣的,我想起小六女孩曾與我有段有趣的對話——
「妳有心事時,會跟媽媽說嗎?」
「以前不敢說,現在敢了。」
「妳從什麼時候開始敢跟她說的?」
「她脾氣變好之後。」
「媽媽從什麼時候脾氣開始變好的?」
「去上你的課之後。」
我與小女孩對話時,媽媽也在一旁聆聽,臉上滿是尷尬與幸福的笑容。見到這幅圖像,我再次想起那句話:大人改變了,孩子就改變了。
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不自知的規條,那常是過去的生命經驗帶來的,或許曾幫助我們度過難關、適應生活,但現在很可能不適用了,甚至還會帶來自己與他人的困擾,但由於缺乏覺知,我們會理所當然將這些過時的規條、隱形的繩子綁在身上,既困住自己,也困住身邊所愛的人。
昨夜,我在華德福講規條,也將上述這個有趣而美麗的故事帶入。同時,我也以自己的規條——「父親生病期間,我應該天天去看他」——為例,示範如何鬆綁規條。許多來上課的朋友在練習後,不僅覺察到自己的規條,也有所鬆動與反思,有位朋友課後甚至回饋我,她感到自由而喜悅呢。
今早回想這些,猶覺莞爾,特此記之。
用餐閒聊之際,我發現她逐漸將主餐吃光了,接著開始喝起飲料。我很驚訝,心中有個猜測,向她核對:「妳是不是有個規條:食物一定要吃完?」她笑說是。我又想起她有個小六女兒:「妳也會這樣要求女兒嗎?」她一邊點頭:「以前會。」一邊告訴我——
她買了一個大水壺,每天裝滿開水,讓女兒帶到學校喝完。前陣子,女兒的老師告訴她,她女兒回家前,會將水壺裡的水倒掉。她詢問女兒,女兒不僅承認這一條,還主動招供另一條:她也將媽媽為她準備的豐盛午餐倒掉了。
這位媽媽很了不起,她意識到,適合她的規條,不見得適合女兒。因此,她不僅沒有責罵女兒,還主動鬆動了這個規條,讓女兒有權決定自己要喝多少水、吃多少食物。畢竟,身體的感受是孩子的,大人若將自己的規條強加在孩子身上,不僅會讓孩子遠離大人,更會讓孩子遠離自己(的感受)。
事實上,也是因為媽媽早已不再責罵女兒,女兒才願意主動承認倒掉午餐的事。我深深讚嘆這位朋友的改變,她以前不是這樣的,我想起小六女孩曾與我有段有趣的對話——
「妳有心事時,會跟媽媽說嗎?」
「以前不敢說,現在敢了。」
「妳從什麼時候開始敢跟她說的?」
「她脾氣變好之後。」
「媽媽從什麼時候脾氣開始變好的?」
「去上你的課之後。」
我與小女孩對話時,媽媽也在一旁聆聽,臉上滿是尷尬與幸福的笑容。見到這幅圖像,我再次想起那句話:大人改變了,孩子就改變了。
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不自知的規條,那常是過去的生命經驗帶來的,或許曾幫助我們度過難關、適應生活,但現在很可能不適用了,甚至還會帶來自己與他人的困擾,但由於缺乏覺知,我們會理所當然將這些過時的規條、隱形的繩子綁在身上,既困住自己,也困住身邊所愛的人。
昨夜,我在華德福講規條,也將上述這個有趣而美麗的故事帶入。同時,我也以自己的規條——「父親生病期間,我應該天天去看他」——為例,示範如何鬆綁規條。許多來上課的朋友在練習後,不僅覺察到自己的規條,也有所鬆動與反思,有位朋友課後甚至回饋我,她感到自由而喜悅呢。
今早回想這些,猶覺莞爾,特此記之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