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眼中的「自私」

工作坊的空檔,阿樂來問我問題。他說,大女兒很自私,凡事只想到自己,很少關心別人,他這個當爸爸的要怎麼做才好呢?

我聽了,對於他為女兒的特質貼上「自私」這個標籤感到好奇,於是與他有一段簡短的對話。

「阿樂,大女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會這樣的呢?」

「很小的時候。」

「妹妹出生之前,她就這樣了嗎?」阿樂的兩個女兒相差兩歲。

「是。」

「看到大女兒這樣,你有採取什麼做法嗎?」

阿樂尷尬地笑了:「說教……告訴她不可以這麼自私,要多關心別人。」

「效果好嗎?」

阿樂搖搖頭。當然,說教從來不會有效果。

「阿樂,大女兒不太關心周遭的人,但她會做些什麼事,為你們帶來麻煩嗎?」

「這倒不會。」

在這裡,我看到一個有趣的分別:阿樂看到的是「自私」,我看到的則是小女孩將自己照顧得還不錯。同一件事,會有不同的觀點呢。不同的觀點,是怎麼形成的?多半與過去的生命經驗有關。

「阿樂,我有個好奇:在你的原生家庭中,有誰也是很少關心他人的嗎?」

阿樂仔細一想:「我哥。」

「你怎麼看你哥呢?」

「人怎麼可以這樣呢?其他人都知道要關心別人,他卻只在乎他自己。」

原來,阿樂將對哥哥的感受、觀點、期待,投射到女兒身上了,這在為人父母身上十分常見。

在阿樂如此看待哥哥的背後,必然曾發生某些事件,如果時間足夠,我會帶他看見那些事件對他的制約。但待會兒要上課了,我只能簡單問他一句話,作為收尾:

「你跟哥哥的感情好嗎?」

「不好。」

我也曾在許多人身上看到這類的情形。有位朋友對姐姐有諸多不諒解,當她看見大女兒居然也有姐姐的某些特質,她開始感到焦慮、擔心,並試圖「改正」大女兒的特質與行為,以避免大女兒步上姐姐的「後塵」,但總是徒勞無功。她來找我談話後,順利放下了對姐姐的不諒解,對大女兒的焦慮與擔心也因此消失了,她不會再想改變大女兒。因為女兒的特質本來就沒有任何問題呀,是媽媽困在過去的制約裡,戴著有色眼鏡看女兒,那些特質才會變成問題。

活在當下很難,我們其實都活在過去,活在過去對我們的制約裡,那自然會影響我們目前的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。擺脫制約,讓過去成為過去,這並不容易,有許多功課要做。但若能先有覺察,看到過去事件帶來的制約,便是擺脫制約的第一步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

  • FB直播預告:4/24(一),我對「思念」的新體會23/04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我的YouTube音頻:「我的期待合理嗎?重新檢視我們對家人的期待」22/12/2020 - 0 Comments
  • 如何整理父母的家?09/06/2016 - 0 Comments
  • 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02/11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參加卓淑惠老師的禪繞畫課程10/05/2023 - 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