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方法,不如自我覺察

去一個協會為一群家長上課。這群家長很認真,在課堂上也勤於討論、發問,但或許是生活中的長期磨難,讓她們急了——急著改變自己,急著學到方法,急著看到效果……

兩週前,我在課堂上與其中一位家長對話,帶她看到她的家庭樣貌,她頗有觸動,問道:「回去之後,我要怎麼做呢?」她要的是方法。我請她回去後什麼都不必做,只需要「觀察」,觀察她與女兒的互動有何改變。

表面上,我什麼方法也沒給她,事實上,我提供的是最強而有力的方法:自我覺察自我覺察與自我反省、檢討截然不同,後者經常是事後的自我指責與批判,而自我覺察是事發當下的「看見」。光是當下的看見,便會帶來改變的力量,而且不會引起內在衝突。

事隔一週後,我們又見面了,我問她:有看見什麼嗎?她點點頭:每當她又在指責女兒了,便會從女兒身上看見小時候那個無助的自己,這個看見,讓她減少了對女兒的生氣與指責。

這真是太棒的覺察與改變了,不是嗎?然而,她緊接著問:「接下來,我要怎麼做呢?」

改變不是已經發生了嗎?她還需要做什麼呢?或者說,她已經在「做」了,她已經在自我覺察了,她只需要持續地自我覺察,與孩子的相處便會越來越順暢、和諧。

然而,這位媽媽在課堂上還是不斷地詢問方法,她每問一次,我便以誇張的口吻回答一次:「沒有方法!也不需要方法!」

方法當然是有的,而且非常多,但是我們實在不需要那麼多。就算知道了100種方法,她也會繼續尋找101、102……種。在尋找的過程中,會不斷寄望未來,錯過當下,而真正的方法與改變,只存在於當下,不會發生於未來。這位媽媽需要的只是當下的自我覺察,而她已經擁有了。

這位媽媽的處境,其實也是許多人的處境——對於不斷地「做」(doing),有著強烈的渴求與著迷。大部分的人都無法停下來,無法不doing,因此也難以享受being。

being是存在,是本體,是深層的自我,是當下,是停頓,是同在,是全然地感受,是專注,是寧靜,是傾聽,是陪伴,是無為,是靜心,也是對話的本質。每個人剛出生時,都是being的,只要看看小嬰兒就知道了,他們多麼享受自己的存在呀,而這也是生命之所以美好、可愛與完整。只是,在成長過程中,我們不斷被教導、訓練doing,因此不斷失去being。長大後,輪到我們來剝奪孩子的being了。

那麼,要如何從doing回到being呢?只要自我覺察就夠了。若能覺察到自己又在doing,你便being了。若能覺察到自己正在著急,你便慢下來了。若能覺察到自己又在尋找方法,便會逐漸放下尋找的衝動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

  • 讀書筆記:《疲勞身體的省力圖鑑》07/09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閱讀筆記:《孩子的不凡,來自你的不厭其煩》25/03/2024 - 0 Comments
  • 閱讀筆記:《深度休息,喚醒內在最好的自己》25/04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父後二日31/03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教師研習: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紛爭?,2/19(日),台中13/02/2023 - 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