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難,難於上青天

 昨天到養老院探視父親,三週沒見面了,我們聊得比平日更久一些。途中,父親一度停頓下來,思索了一會兒,小心翼翼聲明:「有一件事,你先不要說好,也不要說不好,你先聽聽看。」接著,他才說,他希望六月底的時候能搬回家住。

我聽了,心裡忍不住笑了——他哪是希望我「先不要說好,也不要說不好」呢?要是我當下說「好」,他一定高興得很,但因為擔心我會拒絕,他於是釋放雙重訊息,以「混淆視聽」——「你先不要說好,也不要說不好。」其實他真正想說的是:「你先不要說不好」、「你先別拒絕」。

更有意思的是,等到我聽完後,既未說好,也未說不好,只是沈默著,他又開口了:「這件事,你看怎麼樣?」

他不是才叫我不要立刻回答嗎?怎麼又要我立刻回答了呢?這又是另一次的雙重訊息。

這便是溝通之難。除非在溝通時,至少有一人是一致性的,否則便不存在溝通,儘管雙方都以為自己在溝通。

我想起母親還在世時,她有時會去日月潭、西子灣等地參加長泳,父親知道後,總是擺個臭臉,說:「妳去啊。」母親若心有疑慮,追問:「你真的不會生氣嗎?」父親便更生氣了:「我不是說妳可以去嗎?我為什麼要生氣?」等到母親真的長泳去了,父親便氣到幾天不說話。

我的母親也不遑多讓,每當她笑容可掬地在我身邊坐下,說是有事和我「商量」,我便心知不妙了:她哪是要跟我「商量」?她總是要我「答應」。

在充滿雙重訊息的家庭中長大,怎麼可能學到溝通與信任呢?這其實也是許多家庭的處境。

有些父母聲稱孩子可以「做自己」,但對孩子的限制可多的呢。有些父母自認是信任孩子的,卻要求孩子房門不能關、要交出FB密碼等等。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為自己負責,但父母要孩子做的事,都是要為父母的情緒、觀點與期待負責。有些父母會跟孩子說:「考不好沒關係,盡力就好。」但孩子心知肚明,爸媽最介意他們考不好了。父母真正的意思是東,說出來的話卻是西,這叫孩子如何是好呢?於是,孩子也學會了用這種方式與人互動。

這陣子,有幾個朋友找我談話,談的恰好都是友誼。她們將與朋友「溝通」的文字訊息示我,我看得都糊塗了:她們到底想說什麼呢?字裡行間拐彎抹角的,還摻雜著指責、討好、超理智或打岔,透露出來的何止是雙重訊息,簡直是多重訊息了,也難怪彼此之間的誤會越來越深,越來越難解。

溝通,真是不容易呀……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