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老院與在家終老的兩難
元旦早晨,天青日朗,救護車卻在附近響著,最後,在我家斜對面停了下來。
我住的這個社區,老人偏多,幾乎每個月都有救護車進出。被送走的人,有些過陣子就回來了,有些從此留在或許更適合他們的地方。時間久了,耳朵慣了,社區的住戶只要一聽到鳴笛聲,待在樓下的人,便出門觀望;待在樓上的人,或者走到陽台,或者開窗瞻視,每個人心裡大約都想著:「這次是誰呢?」
這次,是住在斜對面的老太太。
老太太年逾八十,幾年前還能自由行走。從去年起,鐵衣在身,開始要人攙扶,每天一早都會有輛計程車停在她家門口,等著載她去醫院復健。天氣暖和的時候,她便舒服地坐在自家門口,身子緊貼椅背,兩臂輕按扶手,雙眼睜得大大的,看著車來人往。但大多時候,她似乎都在打盹。
每當我出門或回家,常不經意地往她家門口望去:有時她醒著,有時她睡著,有時看護正餵她吃東西,有時只賸一張空椅。有時,什麼也沒有。
老太太常讓我想起父親。兩人是如此鮮明的對比,同樣是年紀大了、行動不便,老太太留在溫暖而自由的家中,父親去了安全卻冰冷的養老院——儘管養老院有陽光,有形形色色的人,有寬敞的空間,有不錯的飲食與醫療,但對於個性內向的父親而言,那裡是冰冷的,那裡不是他的家。
留在家裡?去養老院?這是個選擇題。問題是:誰選擇呢?
照理說,當事人應該有選擇的自由。然而,決定父親住哪裡,卻是我與妹妹、姑姑、叔叔等人共同的選擇。我們剝奪了他的選擇權。
這陣子,從養老院歸來,有時不免想著:不如就遵照父親的心願,讓他回家住吧。
可是,住家裡要考量的因素太多了,並不僅僅是找個外傭這麼簡單,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。我只能如此評估:以我目前的內在與外在狀態,哪個選擇的後果,比較是我承擔得起的呢?
答案仍舊是:養老院。
面對父母的老去,該如何自處?是絕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人生功課,每個人的做法、答案都不同。我考慮的是:我是自由的嗎?我有選擇嗎?我有為自己負責嗎?我能承擔得起哪種選擇的後果呢?
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,卻是眼下最適合我的了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