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一無所有,至少還有選擇
「當你一無所有,至少還有選擇。」 在書上讀到這句話,頗多觸動,忍不住停了下來,多回味幾次。 我想起五年前的自己。當時,我拿到博士學位四年了,卻一直找不到專職,只能在大學裡兼課,賺取微薄的薪水,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。我不知道:下學期,學校還會不會續聘我?我的課會不會因修課人數太少而開不成? 我當時近乎一無所有,有親近的朋友勸我去崇建的作文班觀課,我一開始很抗拒:我又不想教小學作文,為什麼要去觀課呢?轉念一想:學長很會講故事,就去聽他講故事吧。一念之轉,我讓自己有了選擇。當時我還不知道,這將是我人生改變的開端。 隔年一月,崇建問我:要不要去演講?我立刻拒絕了,因為我不會演講,別說從沒參加過演講比賽,我甚至有上台恐懼症。崇建給了我兩個心理建設後,我決定讓自己有選擇,抱著平常心去試試。轉眼四年過去,已講了超過兩百場,這哪是當初想得到的呢? 又有一天,崇建問我:下週要不要在他課堂上講個五分鐘的故事?我心頭一驚:我又沒打算教作文,只是來聽你講故事,而且,五分鐘要怎麼講呢?但我選擇接下這個挑戰。如今,我在快雪時晴教作文已進入第四年了。 後來,崇建又問我:要不要參加薩提爾模式工作坊?我根本不知道薩提爾是什麼,又會對我有什麼幫助?我還是參加了。第一天結束後,沒有什麼感覺。第二天一早,我坐在家門口猶豫:要出門呢?還是留在家裡看NBA總冠軍賽?我支持的馬刺正和熱火打得火熱呢。最後,我選擇出門,繼續參加工作坊。 當天結束後,我的內在湧現強烈的寧靜與喜悅,那是我進入內在旅程的起點。坐在家門口的那個選擇,居然引領我走向一條截然不同的路。 工作坊最後一天,崇建推薦大家讀托勒。托勒是誰?我並不知道,我卻選擇買了書來讀。三個月後,困擾我六年半的失眠不藥而癒了。之後,我結合托勒與薩提爾,持續幫助自己內在越來越和諧,身體的病痛竟也因此逐一消失,太不可思議了。 日後,我仍不斷在選擇。母親猝逝後,我可以繼續和父親冷戰,但我選擇和解。去年初,父親在家中跌倒,出院後,我可以如他所願,讓他回家,但我選擇安排他去養老院…… 我做了各式各樣的選擇。在選擇的當下,我並不知道那會是正確或錯誤的選擇,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。我很慶幸我不斷讓自己有選擇,並且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。很久之後,我才知道,這就是「自由」。 原來,我一直在做自由的練習題呀。而這一切,都始於五年前,當我近乎一無所有,決定踏入千樹成林觀課的那一刻,與...